一、电磁环境控制措施 1.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走廊,避开人口密集区、生态敏感区。 2.严格按照按《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设计。 3.合理选择导线直径和分裂数,要求导线、金具提高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电晕。 4.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相关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 5.依法进行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6.在工程架空输电线路线下农田、养殖水面、桥梁等附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0kV/m 的区域给出警示和防护指示标志。 二、噪声控制措施 1.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具,加强施工机械保养和维护;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减速缓行。 2.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并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监督管理。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禁止夜间施工。 4.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相导线结构以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 5.对电晕放电的噪声,通过合理选择高压电气设备、导体等以及按晴天不出现电晕校验选择导线等措施,减小电晕放电噪声。 6.采取各种噪声控制措施减缓项目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设备需增加减震垫,同时设置 2.5米临时声屏障进行围蔽。 三、生态环境?;ご胧?/p> 1.线路选线避让生态敏感区。 2.塔基根据地形条件选用自由伸展的全方位高低脚塔,减少塔基占地和植被破坏。 3.牵张场除考虑场地开阔、地势平缓区域外,应利用沿线空闲地等尚未利用的土地,以减少植被破坏。 4.线路经过林地时,结合线下植被自然生长高度进行跨越,避免施工期对线下树木实施砍伐,同时保证正式投运后仍不需砍伐线路下方树木。 5.塔基施工完后,对临时用地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植被恢复,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植被恢复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植被种类优先选用本地物种。牵张场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 6.工程施工过程中尽量利用沿线现有道路,减少植被破坏。 7.部分施工场地需剥离表层土壤,如塔基占地等,生态恢复首先必须对破坏的土壤系统进行恢复,需部分土源,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将表土收集单独堆放,用土工布维护,工程完工后用于生态恢复中的土壤系统恢复。 8.植被恢复时,种植后立即在地表覆盖稻草或类似的物料,保持土壤湿润,同时稻草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肥力。 9.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施工程序,协调好各个施工步骤,雨季中尽量减少开挖面,并争取土料随挖、随运,减少推土裸土的暴露时间,以避免受降雨的直接冲刷,在暴雨期,还应采取应急措施,尽量用覆盖物覆盖新开挖的陡坡,防止冲刷和塌崩。 10.塔基基面挖方时,对挖方边坡按规定要求放坡,并且一次放足,对基面进行综合治理,部分塔位设置护坡、挡土墙,并在塔基上坡侧修砌永久性排水沟。 11.按规范要求委托编制项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并在施工阶段严格落实实施。 四、环境空气?;ご胧?/p> 1.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工作。施工时,应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用罐装车运至施工点进行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扬尘。 2.采取对施工场地进行围挡,周边道路堆土进行覆盖等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扬尘污染。车辆运输散体材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避免沿途漏撒;运载土方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 3.进出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场内道路、堆场及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同时严格控制运输车辆冒装渣土、带泥上路和岩土撒漏污染。施工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并采用苫布覆盖。对裸露施工面等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土应及时洒水抑尘。 五、水环境?;ご胧?/p> 1.施工单位应合理组织施工,先行修筑简易沉砂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严禁施工废水乱排、乱流,做到文明施工;由于施工人员就近租用民房或工屋,因此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则依托当地已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2.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尽量避免雨季开挖作业。 3.对于混凝土养护所需自来水需采用罐车运送,养护方法为先用吸水材料覆盖混凝土,再在吸水材料上洒水,根据吸收和蒸发情况,适时补充。在养护过程中,大部分养护水被混凝土吸收或被蒸发,不会因养护水漫流而污染周围环境。 六、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在工程施工前应做好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别收集堆放,并委托当地城市管理部门妥善处理,及时清运或定期运至城市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妥善处置,使工程建设产生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置。 2.施工期产生的多余土方应在工程建设地周围低洼处堆置,并在表面进行绿化。改造线路拆除后的旧铁塔构架、导线、金具等设施由建设单位进行回收利用,废旧基础应在线路拆除后尽快清除。 |